體外循環術手術術中患者體溫管理一直是現存的難點。因術中需要為患者主動降溫及複溫,合適的溫度設定及調節速率也是臨床爭議的焦點,今天就為大家推薦2015年發表的一篇關於體外循環手術體溫管理的指南文獻。
該指南從2000年至2014年間768篇文獻中篩選出52篇相關文獻,並總結出了幾點關於術中體溫管理的推薦意見:
推薦 | 等級 |
體溫監測推薦部位 | |
1.體外循環時推薦採用氧合器動脈端流出血流溫度監測中樞體溫。 | Class I,Level C
|
2.為了在回溫時更精確的監測中樞灌注溫度,應假設氧合器動脈端流出血流溫度低於中樞實際溫度。 | Class I,Level C
|
3.肺動脈導管及鼻咽部溫度可用於離線時及體外循環後立即性的體溫監測。 | Class IIa,Level C |
避免體溫過高 | |
手術團隊應控制動脈段流出血流溫度<37℃。 | Class I,Level C |
降溫最大溫差及速率 | |
氧合器溫差自動脈端流出與靜脈端流入血流溫度不超多10℃,避免產生氣體栓塞。 | Class I,Level C |
回溫最大溫差及速率 | |
氧合器溫差自動脈端流出與靜脈端流入血流溫度不超多10℃,避免導致回溫後血液脫氣。 | Class I,Level C |
當動脈端流出溫度≥30℃時的回溫 | |
1.為了能夠達到離線的合適溫度,保持動脈端流出及靜脈端流入血流溫度溫差≤4℃是合理的。 | Class IIa,Level B
|
2.為了能夠達到離線的合適溫度,保持回溫速率≤0.5℃/min是合理的。 | Class IIa,Level B |
當動脈端流出溫度<30℃時的回溫 | |
為了能夠達到離線的合適溫度,保持動脈端流出及靜脈端流入血流溫度溫差最大10℃是合理的。 | Class IIa,Level C |
對於表中的推薦及證據等級分類如下:
推薦等級 | 推薦等級 |
Class I | 收益>>>風險 流程或療法的有效性有證據或共識證明 |
Class II | 流程或療法的有效性有爭議性的證據或有分歧的意見證明。分IIa和IIb |
Class IIa | 收益>>風險 大多數證據或意見支持其有效性 |
Class IIb | 收益≥風險 有效性存在爭議 |
Class III | 風險≥收益 證據或意見證明其無效性 |
證據等級 | 證據等級 |
Level A | 證據來源於多個隨機對照或meta分析 |
Level B | 證據來源於單個隨機對照或非隨機研究 |
Level C | 證據來源於專家意見、案例分析或治療標準 |
上述幾條推薦指南可供臨床參考,但需要注意的是該指南僅針對成人手術,並且各條推薦的證據等級較少來源於隨機對照研究,因此仍需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對於體外循環術中的體溫管理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獲得有關3M醫療解決方案問題的答案。
讓我們一起合作!3M產品不斷發展,以更好地滿足醫護人員的臨床需求。如果您對於3M醫療解決方案、產品應用、技術支援有任何問題,敬請聯繫我們。
3M同仁將盡快與您聯繫。
歡迎加入3M醫療保健事業群的LINE官方帳號,了解產品最新訊息與教育資訊。
感謝您對於3M醫療保健解決方案的興趣,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繫。
目前系統異常請稍後再試...